更新日期:2014/03/01 17:10:59
宗喀巴大師
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十八天教授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四攝法 

 

四攝法

 

第二、四攝成熟他相續分五:一、四攝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攝之作業;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五、略為解說。今初

 

佈施如前六度時說,愛語者,謂於所化機開示諸度。利行者,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謂教他所修,自亦應修,與他同學。如《莊嚴經論》云:「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為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四攝,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和同事。

 

佈施,如前六度時說;愛語,就是對於所要度化的眾生,開示種種波羅蜜多的功德;利行,不只是幫助所化眾生了解法義,也希望他們能夠實踐法義;同事,不只讓所化眾生實踐法義,自己也同樣實踐法義。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為四攝耶?答: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先使歡喜。此必先須施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令修道時,先須令知雲何應修。此由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法義。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為他說應取應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難:且不自修何為教他,汝今尚須為他所教。若自實行他便信受,謂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樂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堅固不退,故須同事。如雲:「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隨轉,四攝事應知。」

 

為什麼叫做四攝?四攝最主要是為了利他而說。之前的六度,最主要是為了利自而說。菩薩所行事,就是利自和利他。要想利他,一般是先佈施,無論是法施還是財施,先讓對方獲益,讓對方歡喜,才會被我們所攝持。等對方歡喜想要修行時,必須要知道所修的內容,所以愛語不只是法施,最主要的還是要懂得善巧引導,使這個歡喜的眾生能夠了知法義。當我們所度化的眾生了知了法義之後,還要督促他、鼓勵他去實踐法義。但這時如果自己不修而為他說應取應舍,他不只不會相信你的話,反而會說:你自己都沒有修,怎麼還叫我修?所以不只是要教他人修行,自己本身也要如此地去實踐。

 

 

 

第三四攝之作業。以此四攝於所化機何所作耶?謂由佈施故,令成聞法之器,以於法師生歡喜故;由愛語故,能令信解所說之法,以於法義令正瞭解斷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長時修行。如云:「由初為法器,第二令勝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淨修。」

 

四攝的作用是什麼呢?“由初為法器,第二令勝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淨修。”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佛說此為成辦一切眾生義利賢善方便,故攝徒眾,應須依此。如雲:「諸攝眷屬者,當善依此理,能辦一切義,贊為妙方便。」

 

 

第五略為解說。愛語有二:一、隨世儀軌語,謂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慰問諸界,為調適等,隨世儀軌慰悅有情。二、隨正法教語,謂為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舍慧等功德,宣說正法。又於能殺害怨敵之家,無穢濁心說利益語;於極鈍根心無疑慮,誓受疲勞,為說法語,令攝善法;于其諂詐欺二師等,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恚惱心說利益語,於此難行愛語,亦當修學。又于相續未熟,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謂施及戒。又于已離蓋,相續成熟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為令安住不放逸行,無倒諫誨。又疑惑者,為斷疑故,為說正法論議抉擇。是為一切門愛語。

 

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脫。又分三種: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謂勸令如法招集守護增長財位。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棄舍財位,清淨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在家出家,趣向世間出世離欲,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又應修行難行利行:一、於往昔未種善根者,難令行善。二、現有廣大圓滿財位者,難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處故。三、諸已串習外道見者,難行利行,由憎聖教,愚癡邪執不解理故。又應修行漸次利行,謂於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淺教授;若成中慧,轉中教授;成廣大慧,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

 

同事者,謂於何義勸他安住,即於此義自當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隨作何事,先應緣於有情義利,定不應離利他意樂。然其加行則先自調伏,如《無邊功德贊》雲:「有未自調伏,雖說正理教,違自語而行,不能調伏他。尊知此義故,心念諸眾生,自未調伏時,暫勤自調伏。」

 

又四攝事可攝為二,謂以財攝及以法攝。財施為初,餘三屬法。法為所緣正行清淨之法,如雲:「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此二攝門,說為四攝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雲:「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薩行總有無邊,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以諸菩薩唯二所作:一、自內成熟成佛資糧,二、為成熟他有情相續,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如《菩薩地》云:「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故於此中略說彼二。若欲廣知,應于《菩薩地》中尋求。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如尊者雲:「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于後得時修。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缽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時所修。前三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精進俱通根本、後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時修,如尊者雲:「起根本定時,遍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于根本定時,應恒常修習,止觀分平等。」若由未習如是稀有難行諸行,聞時憂惱,應念菩薩于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為切要。若見現前不能實行,即便棄舍全不修心,是極稽留清淨之道。如《無邊功德贊》云:「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於此法,久未能實行。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于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為堅固,故應勤學。上士道次第中,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我們不應該一開始就說這好難修、無法修,不要退怯,其實最主要是自己願不願意漸次去習慣它,一旦習慣了,原本覺得很難的事情,最後連想都不用想就能夠自然任運而轉。就像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念經的人,後來念久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朗誦出經文。沒有什麼事情真正能夠完全難倒我們,讓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去承受,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自覺很困難,不願意去修,那就永遠沒有辦法修了,好不容易才有的機會卻被我們放棄了,以後再要想修就非常非常困難了。

 

以上已結束了菩薩行最主要的六波羅蜜多以及四攝部分。禪定、智慧二度的內容,非常地深奧,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意見。雖然宗喀巴大師在世的時候,西藏確實有很多有成就的大智慧者,可是同時,也有對法義完全不瞭解甚至顛倒瞭解的邪說頗為盛行,所以宗喀巴大師做了一個別說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針對這較難的部分做了更詳細的解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