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佛教協會 寬明
  普賢菩薩行願深
  了明後果悟前因
  惟願慈悲哀納受
  繼惑歸真證一乘
  《華嚴經》謂普賢大士與其三千法眷常住峨眉山,以宏誓願力,隨緣赴感,利濟眾生。如一月之千江,若春風之被大地,以此因緣故,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近代高僧印光法師在其手輯的《峨眉山志》(卷二)中說:“一千多年來,大小寺廟,莫不崇奉普賢,四方信士,禮敬普賢者,亦莫不指為峨眉,則以山為大士不化之地,更複何疑?”更進一步實證峨眉山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被列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勝地,聲聞中外。
  峨眉山佛教歷史悠久,據山志記載,從晉代起山中開始建寺,至今已有1670餘年歷史,惟因大士聖德所感,紹隆至今。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兩晉南北朝為峨眉山開創時期,唐、宋為發展階段,尤以唐朝為盛。其間,以玄奘法師為代表的高僧大德輩出,大量的經論從西至東源源而來,通過國家的支援,翻譯經論的事業也遍及一時,各宗各派如雨後春筍、交相輝映,同時也澤及全國各地名山大川。這時峨眉山具有叢林規範的歸雲閣、臥雲寺、集雲寺、白水寺、黑水寺等五大寺興起。明朝時,由於通天、無窮、洪濟、楚山大師等的努力,大振宗風,廣建梵刹,普鑄金像,樹建法幢,大傳戒法,是峨眉山的黃金時代,至今保留著金像、法器文物還歷歷可指。清朝一代,道風沉寂,法運中衰,有“雲板雖敲,卻乏齋供”之勢。然而,禪門冷漠,托缽無門,是佛教一貫家風,慣例生涯,並不以此而廢清修。暮鼓晨鐘,朝暮課誦,佛教命運、普賢道范,得以續慧燈而長明,奉法輪而恒轉。
  殆至民國,峨眉山“朝山會”興,情況愈趨於下,毀寺逐僧、毀壞文物層出不窮,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高僧大德和許多嚴於律己的信徒。如榮崇老人、果瑤法師、傳缽法師等與時風流俗堅持不懈的鬥爭,才保存了峨眉山寺廟文物、歷史古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峨眉縣人民政府對全山寺廟進行保護、維修,佛教徒信仰自由,政府又給僧人劃撥土地,俾能自耕自食,僧眾又自辦副業生產(如成立紡織、竹編、制茶、種藥等),增加收人,生活有保障,安心佛事。在過去,僧人社會地位低下,而新中國成立後,僧人受到社會尊重,有的僧人被選為鄉、縣的人民代表,有的被選為縣、市、省的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社會地位空前提高,這些政治待遇,是過去任何一個朝代不可比擬的,廣大佛教徒受到鼓舞,衷心地擁護和接受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愛國愛教,常祈國泰民安,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偉大祖國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全國在經濟建設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峨眉山對外開放以來,旅遊事業有了大發展,中外遊人日眾,朝山信士日增。這一新的形勢給峨眉山佛教帶來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政府撥款資助維修重點寺廟,整建山道,新建公路,架空索道,為遊人登山和信士拜佛帶來極大方便。1982年起全山僧眾利用自身經濟力量,維修寺廟、擴建殿堂,重塑佛像、新制匾聯、種花植樹,使山中著名古刹如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華藏寺等遠比過去崇宏壯麗,其餘寺廟,也修葺一新。遊人人寺,但見寺院幽深,金碧輝煌,客房禪室,窗明几淨,花木扶疏,環境清雅,似人莊嚴淨土,心情愉悅。而信士們來到寺裏。一見莊嚴佛像,立覺佛光滋潤,身淨心濾,感到滿足,鹹頌普賢盛德。在過去,每年到峨眉山的遊人人數不過二十余萬,信士也只有五、六萬人,國外佛教朝拜團,更是少見,而近十年來,中外遊人,年均超過百萬,信士也不下一、二十萬,至於海外佛教代表團,每年也在十萬以上,這是峨眉山佛教有史以來最為興盛的時期,山中一些年老僧人讚歎:“現在是峨眉山佛教的黃金時代。,,
  峨眉山不僅是佛教名山,也是享譽中外的旅遊名山,可謂“佛以山而揚名,山因佛而增色”。峨眉山之所以受世人矚目,令人嚮往,不只是秀麗的山光水色,主要是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因而峨眉山在全國佛教的地位顯著,在全國佛教史上,也有厚重的一頁。
  峨眉山佛教文化已與地方文化融和成為一種深層次的、獨特的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述:
  一、珍稀的佛教文物光華璀璨
  在數以千計的佛教文物中,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最為引人注目,它鑄于宋代太平興國五年(980),通高7.4米,淨重62噸,屬國家級文物。伏虎寺的華嚴銅塔,十四層,上刻小佛4700尊及《華嚴經》全文,工藝精湛,令人讚歎,在古代銅塔中,被列為全國之最。報國寺的聖積晚鐘,重12.5噸,高2.5米,上刻文字數萬。這件明代遺物,不但頗有史料價值,還是巴蜀鐘王。至於洪椿坪的木制千佛蓮燈,上刻金龍7條,小佛500尊,還有仙道之像,也是一件珍稀文物。其他的如貝葉經、“佛牙”,禦印等文物,其引起的神話傳說,也令人妙趣橫生。
  二、多彩的佛教文化深沉厚實
  全山各大小寺廟的楹聯上千幅,無不以其較強的文學性和佛家哲理性及故事性引人人勝。短者6字,長者200字,大都格調高雅,文詞清逸。或寫景、或敍事、或感懷、情景交融,意境精深,而其字體有正楷,有行草,有篆體,形體多樣,琳琅滿目,至於各寺收藏的名家書畫,多是藝術珍品,極大地豐厚了佛教文化內涵。還有歷代僧人的詩文、佛偈和名人雅士題贈的詩文,佳晶甚多,在清人編輯的《國朝全蜀詩鈔》中,就收錄有清代峨眉詩30餘首,引起社會注目。古往今來,以峨眉山佛教文化為內容的史書、文學作品亦有數十部,其中《譯峨籟》、《峨眉山志》享有盛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大型圖書館幾乎都有收藏。近幾年出版的《峨眉山佛道漫話》、《峨眉山楹聯欣賞》、《話說峨眉山》等書,受到遊人歡迎,在民間流傳的佛教故事、掌故傳奇,亦盛傳不衰,可以說峨眉山佛教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多姿,它是峨眉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多姿的寺廟建築風格各異
  峨眉山現存寺廟,多是明、清建築物,形式多種,有宮殿式,有園林式,有農院式。其特點是因地形的不同而建式也不一樣,有依坡而上,有貼壁而建,有立於平地,其形狀無不與當地山林景物溶為一體,和諧自然。
  峨眉山佛教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過去,僧人只重自身修持,深居殿堂,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使佛門成為遠離塵世的“空林”。這樣的修持方式,在今天已不能與發展迅猛的社會相適應。縱觀歷史,佛教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主因是在不斷進行教儀上的一些改革,以順應時代潮流。當今,峨眉山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著名風景旅遊區。自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中外遊人日眾,朝山居士增多,為適應這一形勢,僧人除搞好自身修持外,還熱情接待中外遊人,為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在這方面峨眉山廣大教徒,已邁出了新的步子,做出了可喜的成績。我認為峨眉山廣大僧眾,同過去相比,有三個新的變化。
  一、增強了同海外佛教界的友好交往
  在過去,很少有海外佛教代表團來朝聖峨眉山,就是個人朝山的也極少。近十年來,先後有日本、美國、加拿大、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國的佛教代表團多批和個人來峨眉山朝拜,同峨眉山佛教進行友好交往,為促進中外友好往來做出了應有貢獻。
  二、支援國內外災區
  過去峨眉山佛教徒對社會上發生的災害很少過問,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變,如1985年非洲大旱,峨眉山僧眾捐款2千多元進行支援,區區薄禮,可表誠心。至於國內近幾年發生洪災、旱災,峨眉山僧眾亦捐款相助。此外,還用於地方公益事業(修橋、修路、辦學、贊助殘疾人等)50余萬元,這體現了佛門以慈悲為本的精神。
  三、改進佛學院學習內容
  過去的佛學院,只教授佛學。今天的佛學院課程除佛學外,有政治、歷史、漢語、英語。目的在於培養一批文化素養較高的僧人。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因此全山僧眾應有普賢精神,既要加強自身修持,清苦修行,學習先輩,忘身為法,在自己心中保持一方淨土;也要為遊人服務,熱情接待遊人,為地方旅遊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峨眉山林壑優美,秀甲天下,因而我們佛教徒應搞好寺廟的清潔衛生,種樹栽花,獻給遊人一片淨土。

 

相關文章:
普賢菩薩與峨眉山 韓廷傑 緣氣:(8166)
關於峨眉山普賢菩薩信仰的哲學詮釋 華方田 緣氣:(7528)
普賢菩薩聖誕日 峨眉山水陸法會圓滿送聖 峨眉山佛教 緣氣:(8820)

上一篇(普賢菩薩傳說故事) 回目錄 下一篇(普賢菩薩 無量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