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03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 1993.07 出版 (pp. 103-127) 王邦維 北京大學東語系
在佛教的經典中,「涅槃類」的經典可以分作大乘的《 涅槃經》和小乘的《涅槃經》兩大類。對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國的大乘佛教來說,大乘《大般涅槃經》一直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本文介紹了本世紀初在日本和新疆發現的梵文殘本的情況,並將梵本的部分殘文與北涼曇無讖及東晉法顯所翻譯的兩種漢譯本進行對照,分析其中的異同,得到的結論是:讖譯和顯譯譯出時間較早,各自使用不同的原本,其原本又與今天見到的抄寫較晚的梵本有不同之處,說明大乘《大 般涅槃經》當時在印度和中亞流傳有不同的抄本。文章又根 據早期經錄及漢文佛教史籍中的記載,作進一步分析,試圖說明大乘《大般涅槃經》經典本身在前後不同時期結構和內容上具有的不同的特點。103 頁
一 在佛教經典中,「涅槃類」的經典數量不算太少。這一 類經典的共同特點是,內容以釋迦牟尼佛涅槃這件事為題材,或者以此為契機,「記載」釋迦牟尼入涅槃前講說的法教 以及有關的一些事情,經名往往就題作《大般涅槃經》 (`Mahaparinirvanasutra`)。但從大處分,這一類題作《大 般涅槃經》或雖未題作此名,內容相似的經典,又可分為大 乘《涅槃經》和小乘《涅槃經》兩大類。二者在內容、經典 的組織結構,尤其是闡發的教義上差別很大,來源顯然不同。此處則祇討論大乘的《大般涅槃經》,而且主要祇討論有 關現在題作此名的大乘《大般涅槃經》傳譯的一些問題。 104 頁
我們似乎可以得到的一個結論是,這部經典開始 形成,是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七百年,然後在正法未滅前廣泛流傳。但釋迦牟尼究竟什麼時候入的涅槃,準確的年代我 們今天並不知道。種種說法,差別很大。許多種說法中,一
直比較被人接受的是公元前五世紀(約在公元前486年,一般 稱為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最近更多一些學者傾向 於接受一種較晚的說法,即公元前四世紀(約公元前383年, 一般稱為Short Chronology)。(40)不過,即使我們真正準確知道釋迦牟尼在什麼時候涅槃(這恐怕很難,甚至不可能 ),經文中的這類關於年代的暗示,也祇能作為暗示而已。多數學者據此而得出結論是公元前四世紀甚至更晚。(41)更 準確的判斷是不可能的。分析經文的內容,結合這一時期前 後印度政治、社會和佛教本身發生的變化來看,這種結論也 有道理。在印度,這是比笈多王朝稍早或相當於笈多王朝初 期。如果這是指「大本」,可能如此,因為法顯本、曇無讖 本、智猛本的翻譯都在此之後。但從經錄中可以證實還有比 這更早的某種大乘《大般涅槃經》。
在佛教的發展史上,大乘的出現,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大乘經典本身起著很重要也許是最重要的作用。大乘作為
一種思潮,從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發展出來,它正式形成 的標誌,可以說就是一批大乘經的出現。(60)大乘佛教思想 在印度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層次性,即不同的大乘佛教學說 與理論是漸次發展出來的。這種層次也反映在經典形成的歷 史中。一類經典中,可以有早期經典,然後逐漸發展,出現新的,更「完整」的經典。一種經典,也可以在出現以後, 在流傳中逐漸被改動,增補和發展,最後形成一種或數種與早期出現的文本具有程度不一的差別的文本。認為佛經就是 釋迦牟尼說教的直接記錄固然已是一種誤解,認為一種佛經 出於一人或一群人之手,一經出現,便有定本,多數情況下,也還是誤解。可以肯定地說,因為口轉,也由於隨時在改 動,除了基本格式以外,佛經,尤其是較早的佛經根本沒有或極少有「定本」。抄本出現以後,情況也許稍好一些,但 還是沒有根本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會有這麼多即 使是同一類或同一經名的一種經典,卻有似相同又不相同的 文本的緣故。反映在漢譯,是同樣的一種情況。最早的漢譯佛經,估計比較多的是從中亞或印度西北的古語言的文本翻 譯過來,原本的情況就很複雜,加上初期翻譯,各方面條件不成熟,因此漢譯本的情況也很複雜,甚至可以說是混亂。
後來梵本逐漸增多,不僅外國僧人帶來,中國求法僧人也可 以直接到達印度本土,取回經本,然後翻 譯,翻譯的水平也漸臻完善。但梵本的情況仍然是不一定就 有定本,譯成漢本有時仍然會有差異。(61)就大乘《大般涅 槃經》而言,原本傳來,有不同的來源,時間不完全一樣,篇幅,也包括部份內容也不一樣,因此導致出現不同的漢譯
本。在原本今天基本不存的情況下,這反過來也可以使我們部份地推測原本當時的狀況和流傳的情形。我們看到《大般 涅槃經》的經文本身,前後就不一致。例如中國佛教史上曾經引起激烈爭論的「一闡提」是否也有佛性的問題,在前分 與後分中說法就不一樣。法顯祇尋到前分,翻譯出來的也祇是這一部分內容,其中講眾生皆具「菩提因」,唯獨「除一闡提輩」。(62)曇無讖的譯本,前部分中也還把「一闡提」排除在「能作菩提因緣」之外,但後三十卷中的翻譯就發生了變化,明明白白講「於一闡提,心無差別」以及「及一闡提,悉有佛性」。(63)譯本傳到南方,當時在南方因主張此 說而被驅摒出僧眾之列的竺道生才由此而得到「平反」。同 一部經,前後說法不一,表明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寫成,因此也不在一起流傳。經典本身就是發展。(64)佛教經典原本和漢譯的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通過將現存 的梵本或巴利本與漢譯,有時還有必要將其他文字的古代譯本包括進來一起進行對照,再結合漢文文獻中其他有關的記 載,探討經典本身在不同時期發展的歷史,其中有很多不易 解決的困難,但對於佛教語言、文獻、歷史的研究,也一定 有重要的意義。125 頁
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延伸閱讀:【
數位佛學院】【
利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