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宗大圓滿皈依心要

       

智敏·慧華上師開示 鐘政佛、黃海佛整理

此〈大圓滿皈依心要〉,與諸位初皈依時所修的〈皈依儀軌〉有何不同?蓋初修之皈依,為有相皈依;而〈大圓滿皈依心要〉,已達無相之體性皈依。

  [皈依之意義]

  所謂皈依,猶如 華藏祖師開示:“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皈依就是革心。革除六凡生滅之心識,轉成四聖真如之心性。就俗義而言,是“皈投依止”;就勝義而言,即“皈元、匯歸法界、返妄歸真”之義。以見聞思修、信願行證,皈依常住三寶為外緣;複由本覺內薰、始覺復發,皈依自性三寶為內因;從而悟證無上菩提,是為究竟。所以真正的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體性。以吾人虛妄之身心修持,而證到自己本有的體性,此為“入體”;徹證本體之後,還要“起用”,廣度眾生,令眾生圓成,是為究竟。

  [皈依之重要]

  皈依在學佛過程中,最極重要。今後從發菩提心,以至圓成究竟果位,都是從皈依開始。若無皈依,則一切無以成就。一般大眾都認為:只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即可,何需皈依三寶?但其不知若未皈依,雖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亦不過是稍植人天福報,雖亦善因,而雜三界之煩惱,為有漏之善因。當其人天福報享盡,仍須下墮六道輪回。唯有皈依三寶,精進修持佛法,才能廣植無漏善因,真正脫離六道輪回,成就究竟無上佛果。唯有皈依密宗,精勤修持密法,方能此生即身成就,圓滿徹證四身五智,成辦度生無礙事業。

  皈依發心之功德,猶如大地,能滋生長養萬物。修持無上密法之行者,從發菩提心到圓證佛果,一切功德都由皈依開始。皈依也是一切密法的基礎,唯有皈依才能起修任何密法。修行之過程,猶如建造高樓大廈,假使基礎不夠穩固,再高的樓房都將倒塌。唯有扎實穩固的修持基礎,菩提道才能通達究竟彼岸。

  皈依好比是一顆金剛種子,將之種入行者心田,即能長成究竟成就之聖果。聆聽上師宣說法要時,須將法要從耳聽入自心,猶如將金剛種子種到心田。同時思惟種種善巧方法,如何令此種植入心田之金剛種子萌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

  [皈依之基礎]

  修持密法的行者,常祈求本尊加被。然本尊是否加被行者?有!但需視行者是否時時刻刻相信本尊住于行者之前、放光加被?是否心心念念不離本尊?是否確信自己一念憶念本尊、一持其咒,本尊即住於我前加被於我?若具此深心淨信,必能承受本尊加被。具足多少信心,即蒙多少加被。具足一分信心,就得一分加被;具足萬分信心,即得萬分加被。虔誠確信本尊殊勝的功德,即得蒙受法流真實的加被。

  壇城聖眾對眾生的加被,乃是從早到晚永不間斷,只因眾生被妄念所流轉,始終不肯確切深信,以致無法蒙受法流加被。故欲承受聖眾加持護念,首須心中恒時憶念聖眾,清楚了知聖眾恒住自己的心田。若行者只在修法之時,才於心中憶念起聖眾,則清淨的法流,就僅局限於憶念聖眾之時,方能承受到聖眾的慈悲護念。今後更進,倘能時時了知聖眾乃自己真心所顯,一切根塵所接,皆自心起用,如幻而現,如幻而度,不取不舍,如斯方堪承受無比法流灌注,免除修途之一切障礙,得與諸佛同體,無二無別。

  蓮師說:“我無來去,唯信我者,我即現前為其說法。”為何無來去?因法身不來不去,故能隨弟子之信心而為示現。這是蓮師金口親宣,諸位對此切勿懷疑。故行者于皈依之時,必須具足清淨的信心。尤其在修此〈大圓滿皈依〉之時,切須信心堅固。若心存質疑,則聖凡兩隔矣。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念誦四皈依咒的當下,即是皈依之時。

  [皈依之發心差別]

  諸位在皈依之前,試先自問為何而皈依?皈依之發心(動機)為何?唯有真切的因地,修持的菩提大道,才能坦直無礙,不致迂回曲折,直達成就彼岸。生佛二字本來不二,皈依之法本無分別,只因為皈依發心之初,菩提心量有大小,修證方法有殊異,故成就果位亦有高低。依皈依發心之不同,皈依可分為四類:人天乘皈依、聲聞緣覺乘皈依、菩薩乘皈依、佛乘皈依。

  一、人天乘皈依:若人諦觀世間之痛苦,願離三惡道與人間之粗惡煩惱,願求生為具足福報之人天。若生為人,得享凡間種種福報,享受榮華富貴,具足妻財子祿,擁有權勢名位;若生天界,得享種種天福妙欲、禪定妙樂,具足神通變化,擁有福德壽命。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為人天乘皈依。依之而修世間善業,將來得獲人天果報。

  二、聲聞緣覺乘皈依:若人諦觀六道眾生之痛苦,生起出離三界之心,願求脫離六道輪回,但求自身解脫,不度六道眾生,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為聲聞緣覺乘皈依。依之而修四聖諦法,將來得證聲聞之果位;依之而修十二因緣觀,將來得證緣覺之果位。從此超出三界,不再輪回。

  三、菩薩乘皈依:若人諦觀六道眾生之痛苦,而於六道輪回大苦海中,廣發利生菩提大願,觀察無量無邊眾生,猶如自己親生父母,思惟以種種善巧方便之法,拔除六道眾生痛苦,給予六道眾生快樂,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苦海,恒登彼岸,同證究竟菩提果位,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為菩薩乘皈依。依之勤修六度萬行,將來得證菩薩之果位。

  四、佛乘皈依:若人能于菩薩乘更進一步,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為何智不住生死?因為了知一切是幻,真實的體性不生不滅;為何悲不入涅槃?雖知眾生是虛妄夢幻,但眾生於夢中感受種種痛苦,執為真實,為令眾生於幻夢中醒悟,以此大悲願力故不入涅槃,常住世間,恒度眾生,令得究竟。如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為眾生故,倒駕慈航,現菩薩身,廣度無量無邊有情。如是安住中道,不取不舍,如幻廣度六道眾生,普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悉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安住體性,平等而住,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為佛乘皈依。依之而修般若波羅蜜多,將來得證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

  諸位若為人天果報而皈依,願求財富權勢、長壽康樂,但有決心,必能果遂。但試想人身何其短暫?朝不保夕。若以此有限的時間,求取今生的福報,何其愚迷!當把握此生短暫的歲月,求取永恆的安樂,即證成自己永生不滅的慧命,以度眾生。以此發心而皈依者,即真因地,菩提道上則無障礙,直到彼岸。

  諸位初皈依之因地發心,或為自身人天福報、或自求解脫,然亦不妨。待諸位皈依之後,隨著修持日進,心量日廣,發心自能逐漸晉升,從人天乘皈依晉升為聲聞緣覺乘皈依,再到菩薩乘皈依,乃至最後成就佛乘皈依。

  [皈依之次第]

  一、有相皈依:

  南無咕嚕啤——皈依上師  南無布達耶——皈依諸佛  南無達爾嘛耶——皈依正法  南無僧伽耶——皈依聖僧

  行者于持四皈依咒之時,若口中持咒,心中妄念紛紜,則持咒均成虛妄。必須誦第一句時,於有相皈依,即想到上師住於我前;誦第二句,諸佛現前;誦第三句,正法現前;誦第四句,賢聖僧眾現前。若能如是觀想皈依境安住面前,則一切三根本、三寶悉已具足:中央本尊、頂上上師、前面諸佛、右邊菩薩、左邊聲聞、後面經藏、周遭護法,六皈依皆在其中。故每誦一遍咒,即觀想諸尊都在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一句,即觀上師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二句,觀諸佛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三句,觀法寶放光加被於我;念第四句,觀一切菩薩聲聞放光加被於我。如實而觀,則能得到如實的加持。若不觀想,則無法承受加持。如發電廠之電,直通各戶人家,但若不打開開關,電燈亦不亮。三根本三寶如發電廠,恒時加持于一切眾生,若眾生心不淨信,即無法承受加持。以密法而言,以清淨心如實觀想,即是生佛交通的開關。

  虔誠淨信的行者,僅憑著四皈依咒,就能承受壇城聖眾的加持。然須不住身心的覺受,猶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不住著任何身心的覺受,但壇城聖眾的加被卻是真實的。

  二、體性皈依:

  南無咕嚕啤——皈依自性本體,如如不動。
  南無布達耶——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
  南無達爾嘛耶——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
  南無僧伽耶——皈依自性大用,遍滿法界。

  這是皈依自性的一體三寶——體性、智相、大用。

  於體性皈依,“皈依自性本體如如不動”,這句是講體性的本體。“如如不動”的第一個“如”是 好像(副詞),第二個“如”是真如(名詞),真如就是佛性。根塵相接的境界都是動相,唯有體性是寂靜如如不動。體性猶如虛空一樣,真空寂靜,毫無形相。從無量劫前的過去世,至無量劫後的未來世,體性始終堅固不壞,三際一如地永不動搖,恒常如是安住於法界,此即“體性的真空”。但諸位聽到真空,千萬不要錯認體性猶如一灘死水。體性攝用歸體則寂然不動,由體起用則變化萬相。不僅生起度生妙用,還能顯現三世間,此即“體性的妙有”。

  “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這句是講體性的本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住異滅,昨天、今天、明天的時序交替,實因太陽與月亮相互交替起落升降,而顯現為時間的幻覺。而體性豎窮三際,超越時間限制。假使宇宙真空,既無日月星辰,亦無山河大地,試問:哪有晝夜時序?哪有日期月份?哪有季節年限?哪有三時世間?

  “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這句是講體性的智相,體性智相就是遍滿法界的光明。法界光明實為體性所本有,亦為三世諸佛的自受用身,永恆遍滿法界,自在圓滿無礙。體性與光明本為一體兩面,猶如明月,月亮是體,月光是用。三世諸佛的真身,就是顯赫閃耀的大光明藏;三世諸佛的真心,就是超越思量的真如體性。永恆遍滿法界,自在圓滿無礙。

  “皈依自性大用遍滿法界”,這句是講體性的妙用。體性妙用有廣義與勝義兩種。廣義的用,即幻用:體性涵攝情器時三世間,能現情世間的四聖六凡、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淨穢二土、時世間的過現未來,如幻示現一切的境相。至於勝義的妙用,即淨用:體性能生起無量度生妙用,廣度法界的六道眾生,度生妙用涵攝三世間,充塞遍滿於整個法界。

  諸位修到〈大圓滿皈依心要〉,就必須在此體性相用上下功夫。每念一句,即思惟其義:為何自性本體如如不動?為何自性超越三世?自性之相如何光明遍照?自性之用又如何遍滿法界而起大用?所以,會修的人,僅修四皈依亦能成就。如何修?於體及性,則住於本寂;于相,則住于光明遍照;于用,住於大悲遍滿,思量以種種方法,廣度眾生。若能如是修持,體性相用悉已具足,怎能不成就?

  三、性相圓融皈依:

  南無咕嚕啤——皈依自性上師。  南無布達耶——皈依自性諸佛。  南無達爾嘛耶——皈依自性正法。  南無僧伽耶——皈依自性聖僧。

  此即由體起用,性相圓融。初由修途修持一體三寶——體性、智相、大用,終至證途圓證一體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達到心物不二、自他不二、性相不二、空有不二、輪涅不二的境界。  這三個次第的四皈依,攝盡一切顯密佛法。一切四聖六凡、從初地菩薩到十三地正覺,莫不依此“皈依真義”而修證。

  [皈依之對象]

  一、外皈依:

  外皈依即皈依常住三寶(佛、法、僧)。由見聞思修而皈依常住三寶,是為外緣。這是顯密共通的皈依,又稱顯皈依。顯教的三皈依即是外皈依,又分為大乘、小乘兩種:

  (一)小乘皈依:

  皈依佛: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法:皈依釋尊所說小乘經典。  皈依僧:皈依聲聞比丘。  皈依時限:盡形壽。

  (二)大乘皈依:

  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皈依法:皈依釋尊所說大乘經典。  皈依僧:皈依登地以上菩薩僧。  皈依時限:盡未來際。

  二、內皈依:

  內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寶(體、相、用)。由本覺內薰、始覺復發而皈依自性三寶,是為內因。屬於生起次第。這是密宗的皈依,又稱不共皈依,於佛、法、僧之外,再加皈依上師,是為四皈依。又上師總攝三根本,皈依上師即涵攝皈依上師、本尊、空行護法,是為六皈依。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護法是事業的根本。  內皈依所皈依之對象:

  皈依佛:皈依佛的法報化三身,以及金剛總持所化現之文武百尊——四十二寂靜尊、五十八忿怒尊。
  皈依法:皈依四部密法——作密、修密、瑜伽密、無上密。
  皈依僧:皈依修證悉地(成就)的聖賢。

  皈依時限:直至成就金剛持位。
  上師是加持的根本,因上師具有四種傳承——一、顯教傳承:從釋迦牟尼佛以下,代代相承,傳至上師。二、下三部密法傳承:從金剛薩埵以下,代代相承,傳至上師。三、無上密部傳承:從金剛總持以下,代代相承,傳至上師。四、無上大圓滿傳承:從普賢王如來以下,代代相承,傳至上師。這些都是普賢王如來的法報化三身應跡所說。這些傳承的加持法流、法脈、血統,都彙集在上師身上。所以上師既總攝三寶,亦總攝三根本。

  密乘弟子,從皈依起,乃至舍報最後一念,念念之間,都須頂戴親傳上師。若修本尊法,當觀本尊與親傳上師無二無別。時時刻刻,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不離上師。如何不離上師?見一切有情,皆為上師所應化之聖眾;見山河大地、一切環境,皆為上師所變現之淨土;自己的一切思想、意念,皆為上師的自性智慧所流現。時時如是,即能到無分別之境界,不分別眾生的人我、得失、是非、美醜。一切所見所聞,既成聖境,即能泯除眾生的分別之見。分別見盡,則如如實相,當下現前。

  頂戴上師,並非頂戴上師的色身,而要觀想上師是自性光蘊身,安住在自己頂上,亦即第三遍性相圓融皈依之皈依自性上師。時時如此,必得快速成就。平時頂戴上師之光蘊身,待自成本尊之時,自己與一切眾生皆同上師之光蘊身,一同匯歸體性的明空,此即“體性上師”,是為皈依體性上師之義。

  內皈依之真義,即皈依自性本體如如不動、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皈依自性大用遍滿法界。上師是自性本體,諸佛是自性之性,正法是自性之相,聖僧是自性大用。

  一念安住自性本體,為一念真如;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本體,為十念、百念、千念真如;乃至念念安住自性本體,為念念真如。一念真如安住自性本體,即因地師寶;念念真如安住自性本體,即果地師寶。修行必須藉由一念真如的因地師寶,逐步漸進,以至圓證念念真如的果地師寶。

  一念安住自性之性,為一念覺照;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之性,為十念、百念、千念覺照;乃至念念安住自性之性,為念念覺照。一念覺照安住自性之性,即因地佛寶;念念覺照安住自性之性,即果地佛寶。修行必須藉由一念覺照的因地佛寶,逐步漸進,以至圓證念念覺照的果地佛寶。

  一念安住自性光明,為一念正智;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光明,為十念、百念、千念正智;念念安住自性光明,為念念正智。一念正智安住自性光明,即因地法寶;念念正智安住自性光明,即果地法寶。修行必須藉由一念正智的因地法寶,逐步漸進,以至圓證念念正智的果地法寶。

  一念安住自性妙用,為一念清淨;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妙用,為十念、百念、千念清淨;念念安住自性妙用,為念念清淨。一念清淨安住自性妙用,即因地僧寶;念念清淨安住自性妙用,即果地僧寶。修持必須藉由一念清淨的因地僧寶,逐步漸進,以至圓證念念清淨的果地僧寶。

  三、密皈依:

  密皈依是皈依氣、脈、明點。

  氣:為上行氣、下行氣、遍行氣等。

  脈:為三脈四輪。三脈為中脈、左脈、右脈。四輪為額輪、喉輪、心輪、臍輪,久修後可漸次增加丹田輪及密輪。

  明點:分為生理明點及自性明點。生理明點即人身的精液,修行人不可漏失,在家眾雖難免漏失,但不宜頻繁,否則自性明點不易顯現。自性明點初現時,有如香頭一點光明,但非常明亮,比鑽石還亮,和平常稍微心定時所見虛空之一點一點淡淡的光明不同。隨著行者修持日進,此明點亦逐漸擴大,猶如鳥蛋,其中具足五色光蘊。初僅一現,久久再現,隨行者之修持,逐漸常現,圍繞行者,並且漸大。最後此明點不動,定于行者目前,此時即能於此明點中顯現諸相,如〈大圓滿法〉所說,或現本尊之頂髻、面部、半身、全身等,乃至顯現諸佛無量刹土。此明點即是行者身心之菁華,最後由此明點而化虹光身,常住世間。故密皈依淺說為皈依自身之氣脈明點,然以深義釋之,乃皈依法、報、化三身。因一切法報化三身,皆由此明點,擴而充之,顯現而出。由此表明法界一切不離自心。法界之一切四聖六凡、淨土穢土、過去現在未來,皆是自心所現,亦可說為自性明點所現。

  為何說為“自性明點”?因密宗所講之體性,不同于顯宗。顯宗以空為體性,證空性即為證體。密宗則以明空不二為體性,於空性中更現光明;不僅現光明,且包含一切色法、心法一切緣起,以及此明空之現量實證,才是證入體性。

  密皈依之真義,為皈依一體三寶,以上師總攝三根本、三寶,是為六皈依。密皈依為修途,修持一體三寶——體性、智相、大用。屬於圓滿次第。上師是菩提心體,本尊是菩提心相,護法是菩提心用。因此,上師總攝體、相、用三大。上師之身為僧寶,因為上師廣度眾生故;上師之口為法寶,因為上師口宣法要故;上師之意為佛寶,因為上師念念清淨不染,恒度眾生故。因此,上師總攝佛、法、僧三寶,是為一體三寶。上師的身密加持護念眾生,是為上師;上師的語密圓證四身五智,是為本尊;上師的意密成辦利生事業,是為護法。因此,上師總攝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

  四、密密皈依:

  皈依自性法報化三身而圓證法報化三身:

  法身:如前第二遍四皈依中,皈依上師,為皈依自性如如不動的本體;皈依佛,為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此二句即為法身。
  報身:皈依法,為自性之相,光明具足,是為報身。
  化身:皈依僧,為自性大用,大悲遍顯,廣度眾生,是為化身。

  諸位既修此〈大圓滿皈依心要〉,則不僅是向有相的上師、佛、法、僧皈依,更要照了自性的體、性、相、用,如此才是究竟了義的皈依。初步是有相皈依,要進到體性皈依,所謂“見性成佛”,也就是能現證體性,此為初證;再一直到徹證體性,永遠不動。初證是初地,徹證是第七地、乃至第八地。

  [皈依之誓戒及學處]

  一、外皈依誓戒:
  ◎ 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邪惡知識。
  ◎ 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 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
  ◎ 皈依僧,眾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此乃諸佛菩薩無上的慈悲。因為皈依上師三寶之後,修持密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欲修持得無上成就,則菩提道不能時續時斷。諸位唯有發此皈依誓偈,菩提大道方能坦直無礙,減少不必要的迂回曲折,直接通達無上成就彼岸。諸位既已發誓,今後就當決定:不再依止邪惡知識,不再皈依天魔外道,不再聽信外道邪論,不再結交外道邪眾。

  二、內皈依

  (一)內皈依誓戒:

  ◎ 皈依佛竟,永不禮拜其他神祗。各種宗教門派,教義似皆教化世人棄惡向善,然深究之,各宗教之教主所修證之果位,都未出離三界。縱能修持至與教主無二,仍在三界輪回,未能脫離生死流轉。

  ◎ 皈依法竟,永不損惱傷害眾生。若以三世因果而言,法界一切六道眾生,不論冤親,皆曾為我宿世父母。自己的父母尚且無法救度,還忍心去損惱傷害他們嗎?

  ◎ 皈依僧竟,永不與外道眾交往。

  (二)內皈依學處:

  ◎ 每當上座修法時,陳設廣大微妙的飲食,作為殊勝供養。懇切祈請壇城聖眾,降臨壇場納受供品。  行者于皈依密乘之後,每當上座修法時,皆應陳設廣大殊妙供品,並以密法加持,作為殊勝了義之供養。懇切祈請壇城聖眾降臨壇場,慈悲納受上供的供品。諸位勿以為僅以錢物名為供養,實則密宗供養分為四種:禮供、物供、贊供、法供。禮供是以清淨的身口意三門,虔誠禮敬三寶三根本,與壇城聖眾三密相應。物供是以世間根塵相接之供品,以密法加持,令其清淨、廣大、遍滿、殊勝,以之供養三寶三根本的壇城。最貧困者,每日最少也要供一杯淨水,每日定時更換,這是最低限度。若經濟能力許可,則可再多加其他的供品,諸如香花、水果、餅食等等。贊供是以言辭贊誦三寶三根本之功德,普賢行願的稱讚如來即是贊供。因修途稱讚三寶之功德,證途即能圓證究竟佛果。法供是廣運悲心上供下度,開顯自他本具佛性。自心住於法界,念念清淨不染,上供三世諸佛以求無上智慧,下度六道眾生以解輪回痛苦。如法運心觀想,不斷持咒攝心,廣行上供下度。修持如幻密法,廣行如幻佛事,建作水月道場,遍度如幻眾生,徹證如如佛性,悉如空花水月。

  不知諸位可曾思惟:壇城聖眾安住法界,早已圓證四身五智,自能隨意變現無邊殊勝微妙供品,豈需密乘行者獻供?其實壇城聖眾心中,真正希望行者獻供的供品,乃是體性清淨的供養,亦即學習菩薩的慈悲——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若能住於體性平等,則體性清淨的芬芳,自然由裏溢表,彌漫整個法界,此即體性的供養。一切見聞覺知諸境界,皆由體性如幻顯現。體性無相,卻能如幻顯現一切珍妙供品之相,猶如空花水月,終究亦回歸體性空寂。是知體性即法界中至極稀有、至極珍貴、至極殊勝之供品。唯有徹底實證體性,才能受持佛法實義,如實生起殊勝覺受,是為法供養,亦為體性供養。
  ◎ 寧願捨棄自身性命,亦不捨棄尊貴的上師三寶;寧願捨棄七珍八寶,亦不捨棄尊貴的上師三寶。

  寧願捨棄自己最珍貴的身體,甚至捨棄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亦不捨棄最尊貴的上師三寶。上師位居四寶之首位,冠于諸佛之前,若以顯教修持觀點來看,似乎不符傳統觀念,但以密法因緣觀之,就非常符合佛法道理。因為修持無上密法的密乘弟子,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的次數,猶如恒河沙數,亦如虛空微塵,無量無邊,難以計數。過去無量諸佛住世之時,我們都錯失因緣,未能得度。唯有目前依止親傳上師,慈悲善巧引導我等,出離生死輪回的三界,渡登甚深安樂的彼岸。上師之恩德廣被三界,猶如日月普照。由此可知:上師之功德等同千佛,而惠我之深恩,猶勝於過去諸佛。正因如此,故將上師冠于諸佛之前,以上師總攝三寶故。  傳授無上密法的上師,右肩須擔負如來家業,成就弟子法身慧命,左肩還得背負弟子罪業,加持弟子消災除障。

  ◎ 不論發生何事,都要陳設供品,供養上師三寶。懇切祈請上師三寶加被,消除種種修法障礙,諸事悉皆吉祥圓滿。

  ◎ 不論前往何方,都要憶念上師三寶。若明天即將前往某地,則今天應當陳設供品,供養該方的壇城聖眾。

  ◎ 思惟皈依功德,時時精進修持。並將三寶視為家鄉,仰祈三寶作為依怙,以三寶為唯一皈處。祈請三寶降臨,垂賜加持護念。

  恒常思惟皈依的功德,時時精進不斷地修持。並將上師三寶視為自己親愛的家鄉,仰祈上師三寶作為生死苦海的依怙,以上師三寶為唯一的皈投依止之處。祈請上師三寶降臨,慈悲垂賜加持護念。

  提婆達多曾於生前迫害佛陀,死後墮入金剛地獄受無量苦,佛陀派阿難到金剛地獄探視,卻發現他並沒有絲毫的痛苦,正因他確信三寶的功德,雖然身體墮入金剛地獄受苦,心卻安住正定,享受妙明大樂。

  四大天王曾于佛前發願,護念加持皈依三寶之人。因此若能虔誠皈依三寶,不僅恒為四大天王護持,一切祈願皆能如意,生生世世常遇三寶。若能依止三寶懺悔罪業,則能感召無量福報,最後圓證究竟佛果。

  三、密皈依

  (一)密皈依誓戒:

  ◎ 皈依上師竟,於彼勿起輕蔑。  修持無上密乘的行者,對於傳授密法的上師,必須生起絕對的信心,絕對不能起輕蔑之想,必須以清淨的因地心來皈依。華藏上師開示:“若視上師為凡夫,修千萬劫亦是凡夫;敬信上師為佛,即能證入佛位。”因如實確信上師與諸佛菩薩無異,即能依照上師教授而修持,止息自心一切妄念,安住甚深體性正定,而實證圓滿吉祥佛位。唯有如是觀修,方獲法流加持。故說“佛法唯信能入”。上師是對密乘行者最重要之一尊,若於此起輕蔑想,不論怎麼修,絕對無法成就。

  ◎ 皈依本尊竟,於彼勿斷觀修。皈依本尊之後,必須從此刻起,念念不忘本尊,恒時將本尊安住心中,觀修不斷。

  ◎ 皈依護法竟,於彼勿斷供養。皈依護法之後,每天都必須供養護法。

  對於上師、本尊、護法的供養,不止是金錢物資的供養。供養有很多種,最重要的供養,是虔誠的信心,其次是修法供養。若對上師有虔誠的信心,又能精勤修持,是為最勝的供養。

  (二)密皈依學處:
  ◎ 任何飲食當運心觀想,藉由密法咒力的加持,化為殊妙的光明甘露,以此妙供供養三根本:上師安住頂上,本尊安住心蓮,護法安住臍輪。

  ◎ 不論前往何方,當祈請三根本,垂賜護念加持。並觀上師安住頂上,自成本尊,空行護法圍繞護佑。

  ◎ 縱使失去肢體,甚至喪失性命,亦當護持三根本。護持上師,猶如善護自己之心臟。護持本尊,猶如善護自己之眼目。護持護法,猶如善護自己之身軀。

  ◎ 不論發生何事,都要陳設供品,懇切地祈請三根本。祈請上師護念加持,憶念本尊賜予成就,供養護法成辦事業。除此之外,勿作占卜。

  ◎ 恒常憶念三根本的功德。皈依上師能承上師加持,消除罪業障礙。皈依本尊能得本尊成就,圓證四身五智。皈依護法能蒙護法護持,成辦利生事業。

  四、密密皈依

  (一)密密皈依誓戒:

  ◎ 依止了義知見:因六道眾生與三世諸佛同體,故當修習徹證佛果之無漏知見。因證悟諸法空相與真心不二,故當修習空有不二的中觀知見。

  真正究竟的皈依:徹證體相用三大,圓滿法報化三身。如何才能徹證體相用三大?如何才能圓滿法報化三身?先從一念覺照開始做起,再逐漸增長為念念覺照。於根塵相接之一切境界,覺照任何境相猶如空花水月,皆由體性如幻顯現,了知都是夢幻而不執著。

  ◎ 修習師授口訣:對外不染六塵,對內不住空有。既不向外馳求,亦不向內執住。任運等持,自在放下。

  修持的口訣:對外不染六塵,對內不住空有。體性不在內外,只須放下任運,體性自然現前。

  ◎ 心無絲毫散亂:行住坐臥一切處所,見聞覺知一切境界,無須臾之散亂。

  其實真正的修行方式,必須沒有絲毫的散亂。什麼叫做心無散亂呢?當如華藏祖師所開示:“於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時時刻刻不離體性,淨念相繼,如幻而修。”如此才能由皈依法報化三身而實證法報化三身。祖師的《發菩提心義訣》,諸位要時時修持。祖師初見我和智師時,就要我們把這篇《發菩提心義訣》背熟,天天要背,這是第一步。諸位若也能背熟,則能時時曉得何謂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為何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如何自他兩利,以至究竟?

  (二)密密皈依學處:
  ◎ 縱使證悟自心是佛,亦勿捨棄上師三寶。

  ◎ 縱使了知萬法唯心,亦勿中斷功德根本。  何謂功德根本?(弟:上師!)很好。但上師不僅是有相的上師,更不可忘記體性的上師。唯有體性,才是一切功德之根本。

  ◎ 縱使不畏墮入地獄,亦勿造作微細罪業。  為何不畏墮入地獄?因為曉得一切是幻,輪回與涅槃都是幻,故不畏輪回,亦不希圖成佛。縱使修證至此境地,亦不可造作微細罪業。何況我們還未證此者,怎能造業?

  ◎ 縱使不想求得覺悟,亦勿譭謗佛教正法。

  ◎ 縱使證得無上成就,亦勿自負或是自誇。

  ◎ 縱使了知人我不二,亦勿捨棄眾生大悲。  了知眾生與自己不二,亦即證到究竟的體性。縱使如此,亦不能捨棄度眾生,一定要令眾生自夢中醒悟。

  ◎ 縱使了知輪涅不二,亦於僻靜之處修持。  修持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縱使修至輪涅不二,亦不能中斷修持,必須繼續安住本寂而修。

  

 


上一篇(自在的福報從善根中來) 回目錄 下一篇(基因篩檢下的墮胎議題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