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15/ 01:10  Buddha dharma NPO 報導

修 次 中 篇

  1. 修 次 中 篇 (1)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2. 修 次 中 篇 (2)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3. 修 次 中 篇 (3)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4. 修 次 中 篇 (4)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5. 修 次 中 篇 (5)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6. 修 次 中 篇 (6)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修 次 中 篇  蓮花戒大師 作  喀覺 譯 

藏語云:修次中篇

一、前言

從今天開始在正覺大塔(菩提伽耶)旁,難得有此殊勝因緣對你們講法。首先講「修次中篇」,之後是「菩提心讚」,梵文和中文都有翻譯,而且也有多種語言的譯本。「修次中篇」最主要講空性的道理——「空證智慧」,也就是「中道」!「修次中篇」是蓮花戒大師所著作,祂是一位具善巧以及成就的大師。在西藏「修次中篇」是一部非常聞名,同時也是很具價值,十分重要的著作。透過「修次中篇」,能使我們對於佛法的概要,有更深的體會以及了解。倘若我們是佛教徒,卻不瞭解佛法大致上的架構,將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從「修次中篇」的空性道理,再透過「菩提心讚」(寶炬論)的內容來實行。接著講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是無作賢所作,共有三十七句偈頌,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佛子行。

我是從薩迦的桑吉仁波切,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桑吉仁波切是從拉薩的桑耶寺,天欽仁波切的上師處,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他的上師是寧瑪的上師,那時正在思惟「修次中篇」的內容。至於薩迦仁波切,如何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我們不清楚。只能肯定桑吉仁波切,從寧瑪上師得到傳承,再傳給我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從噶舉的咕駑仁波切得到傳承,咕駑仁波切是從佐千仁波切得到傳承的。

這幾天我主要講,「修次中篇」與「佛子行三十七頌」。也會以很扼要的方式,為你們口授,主辦單位要求的「心經」傳承。還有唸誦「菩提心讚」,以及做簡單的解釋。我是在噶舉的咕駑上師處,初聞佛法時,聽到這部「菩提心讚」(寶炬論)的,我的傳承大致如此。接著我想為你們口授,宗大師所作「緣起讚」的傳承,以緣起道理禮讚佛陀身、語、意三功德,因為佛陀了解「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讚嘆佛!此傳承是從昆努的格西得到的。「緣起讚」及「了義不了義經」的傳承,現在已變得很稀少了,尤其在西藏的衛藏地區。這幾天我們可以互相研究討論!這裏的負責人員,準備的非常齊全,雖然是帳蓬,從外面看不是很雅觀,但是能夠擋風遮雨、遮陽光就可以了,我為他們的準備週到,說聲謝謝!

在此地傳法的緣起,是因為正覺大塔,乃佛陀成道之地。大家有此難得的機會集聚一堂,思憶佛陀的功德,以及追隨佛陀曾經走過的路,這是最重要的。應該如何追隨呢?了解佛法的內涵,依教奉行!我個人不是很精通佛法,但我會把所知道的,儘量為你們解釋說明。我努力以清淨意樂傳法,也希望弟子們,以清淨意樂聽聞。假使如此,將是清淨的佛法事業,功德圓滿,希望大家互勉互勵。

首先唸皈依祈禱文,主要禮讚佛陀。接著懺悔、迴向、唸心經、文殊師利菩薩禮讚文,以及供曼達拉。剛剛唸誦的皈依發心,是調伏自己的內心,發心為一切有情圓滿菩提,以很強烈的意樂,讓自己生起菩提心!「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寶,主要的皈依對象是法寶。「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是希求菩提之發心,具足利益他人以及無上菩提,二希求之發心。「直至菩提我皈依」,是非常強烈、長久性的皈依,未證菩提之前都要做到。思惟若證得圓滿的佛果位,就能如實地、真正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此偈包涵智慧與福德兩種資糧,但主要是福德資糧(六度萬行),即以布施等一切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為了圓滿自利與他利二事業!如此思惟,就是很強的皈依心。

這次各地信徒雲集,包括西藏流亡的難民、還有外國人,大都為聽法而來。能在殊勝的聖地討論佛法,是讓我們積福的珍貴因緣,我非常的隨喜此淨罪積資的機會。我個人認為,只有追隨佛陀的智慧,才是個精進的比丘!我非常歡喜,佛陀所指導的深奧道理,因為仔細探討研究,會發覺佛法中所涵藏,更微妙的道理。它有廣大的思惟空間,可以讓我們深思;真正去實行時,發現確實對我們,有實際上的幫助。佛陀在此出世,也在此成就佛道,我們應該好好保護聖地。當然,有很多人來朝聖,也有很多人想維護和改善環境,印度中央政府,曾有計劃的負責維護此地區,目前還在改善當中。

所謂「法」是建立在內心上,並非靠外境、外緣去改善調伏的。我們所講的「佛法」,不是建立在天空上;回教也不是存在於教堂或者字面上,說到基督教一定想到十字架。所以當我們講到「教法」、「宗教」時,會認為是外境的事物,這是錯誤的。真正的教法,是建立在內心上,未調伏的心,使之調伏,並非由外力去改變。跟隨佛陀之後,內心是否漸漸改善、步步進展?假使有,就是真正得到佛陀的加持。若教法無法改善你的內心,表示你學錯了,佛陀也無法加持你。

世親菩薩曾說過,教法分為「教正法」及「證正法」。教正法是由討論及聽聞而修習。真正的教法是證正法,是由聞思修而學習,建立在內心上。證正法是——戒、定、慧,教正法是——經、律、論。透過佛法的道理,如何得到真正的法?以戒定慧三學,在心靈上建立真正的法。當我們聽到佛法時,一定要想到屬於內心,而不是指外在的佛像、經典、唸珠。唸珠非屬於真正的佛法,外道婆羅門也拿唸珠持咒。許多先輩大師曾經講過,假使唸太多咒語而未調伏煩惱,小心你的指頭斷掉。有時候甚至還會唸到一百美金、二百美金…!?

現代人太注重佛像,看到黃金鑄造的佛像,就覺得很莊嚴殊勝;看到泥巴塑成的佛像,就輕視祂,其實太注重外表,不是好現象。以佛像外表(金,銀……)學佛,是世間八法,不是真正學佛,而是在造業。雖然穿上法衣、口才一流,但所做所為還是在造業。因此真正的佛法,是指未調伏的心,透過對治力調伏;未生起的功德,透過對治力使之生起。讓自己的過患減少到最低,讓自己的功德增長到最高,如此才有益處。我們要即身成佛,是非常困難的。應該以實際的修行,晝夜不斷、經年累月、多生多劫串習,慢慢地去除內心的過患,建立圓滿的功德。「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有如虛空般眾多的有情,未度盡之前,絕不成佛。這種心力是我們需要的。

一般人性急,都想快速得到果報。甚至有上師,以灌頂來解決一切的困難,而弟子們,竟也相信這種謊言,雙方合作灌頂儀式,當上師出了問題,弟子們就責難上師之不當。學佛最主要目的是什麼?在凡夫地的我們,是沒有任何的證功德,要讓自己生起道功德,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假使能調伏內心,不只自己快樂,也能使別人得到快樂。

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暇滿人身,並非是最圓滿的。有暇滿人身,並不代表具有人生的意義。真正人生的意義是——調伏內心,需要長久的苦行去證得。我們要共同努力,擬定一個長久的目標,經常串習,才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無法快速得到證量與道功德,但如果腳踏實地、努力修習,就可以積集資糧。運用長久時間學習「道次第」,對我們來講,是沒有差別,因為若不學習,你還是在輪迴!時常思惟成佛的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明天,為你們傳願心儀軌;後天傳授菩薩戒,根據「菩薩地論」戒品所講的菩薩行。之後,為你們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不動明王灌頂,長壽佛灌頂。

二、正釋

佛法的真正起源地是在印度,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稱為「經」,印度的許多大師研究的著作,稱為「論」。經由這樣的承續慢慢流傳。目前佛陀經典,已翻譯成藏文的大約一百卷;印度大師所寫的論典,翻成藏文的有二百多卷;經和論總共有三百廿五卷,這是西藏佛教的基礎。因此譯任何經典時,都會寫「梵文云」或「梵語曰」,表示這部經典,是從印度流傳下來的,然後再寫上「藏文云」。由「梵文云」與「藏語曰」,可以了解,當代大譯師,具有很大的功德。他們以詳細完善、精確無誤的翻譯,圓滿指導我們。翻譯之後,並不是馬上出書,還要請印度的班智達修改,互相討論之後,才出這部「修次中篇」的!

何謂「修」?就是反覆串習、修習。我們應該以何種方法調伏內心?改善內心?必須透過佛法的道理去改善。但並非馬上可以達到效果,需要長期串習努力。當我們聽聞教理時,第一次聽覺得很困難;第二次聽時,覺得比較簡單;第三次、第四次聽時,就覺得愈來愈容易了。這就是串習、薰習。譬如我們時常憤怒、瞋恨一個人,當看到此人,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忿怒心。這時應該想──我不應該對他產生忿怒心的,我不應該這樣發怒。一次又一次的薰習,自然而然不會對此人,產生很強的瞋恨心了。以此串習的力量,調伏原本非理作意的過患。

以身體而言,剛開始做一個動作時,會覺得很困難,但是天天做同一動作,就不會覺得困難。這就是長久的串習、薰習所得到的結果。同理,「心」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但被心所控制,心又被煩惱控制,即使不要痛苦,因為不知痛苦的因何在,無法突破,唯有承擔痛苦。快樂的因又不積聚,所以無法得到快樂。

「修」的意思,放棄往昔對煩惱的串習,換上新的串習,不再被心控制,心也不再被煩惱控制。假使長期,把心保持在善的一面,去串習、薰習,心自然而然變成善的;長期遠離煩惱的串習、薰習,來改善內心,叫做「修」。

「修」,就是內心與善法相應的串習。所以必須多多聽聞,什麼是真實的情況,以聽聞的善法,內心反覆的思惟,需與真理相應。不只聽聞,生起定解之前,先要觀察,如果不相應,就無法對真理生起信心。完全相信真理之後,知道生定解的勝利,不生的過患。修的次第分為二,一是觀修,一是止修。觀修,就是反覆的思惟觀察。產生定解之後,把心安住於此,稱為止修。一般人對著境,內心就產生起伏,這是習氣造成的,不加以觀察,就執著為真實。如果不照修的次第,先修難的,後修易的,將無法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前前所修的內涵,是後後的基礎,次第正確,就容易成辦所願。

這部「修次中篇」,並非在介紹歷史。雖然目前我們所學的是因明學,但是聽聞解釋之後,依照所得的答案,配合日常生活的作息去實行,可以調伏內心,得到圓滿成就。「修」也有修的次第,如證得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之因,有固定次第的,因此稱為「修次」。

「虔誠致禮敬文殊孺童尊」,著作論典之前,先禮敬自己的本尊,可以減少障礙。「修次中篇」主要講空性的道理,屬於論藏的一部分,解釋慧學的論典。「修次」分三篇:初篇、中篇、下篇。「修次中篇」,主要的內容已有注釋,因此我時常念誦,這次以解釋「中篇」為主。

茲略述諸隨大乘經藏軌理者之修持次第。此中,欲極速證得一切種智,當具尋思,現前精勤於能得彼之眾因緣。

主要是為跟隨大乘經藏,以及希求大乘的學者們講的,以大乘道次第內容為主。大乘殊勝的原因是,無論在意樂、加行、果上,都比小乘殊勝!思惟殊勝是發心,加行殊勝是六度萬行,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果殊勝。因為具足意樂、加行、果三種的殊勝,所以稱為大乘。

在此的大乘經藏,不是指經律論,而是指一般的經典。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不只斷除煩惱障,還要斷除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通達一切)。為了要得到一切種智、一切遍知,必須具足眾多因緣,所以要精進修持成佛之因。

如是,此一切種智,不可無因生。若是,一切時中,一切皆成一切種智,將成合理故。若無觀待而出生,則任何皆不應有阻礙,以之,一切皆不成一切種智。如是,時而有出生滅亡故,諸實事唯觀待於因,時而亦將有成就一切種智。非一切時,非一切處,亦非一切。彼故必定觀待因與緣。彼等因緣中,當依諸無謬、無不齊全者。

佛陀的智慧並非無因而生,它是事法、有為法,所以是由因緣而產生。沒有一法不從因而產生,這是法的規則,一切有為法,必須由因緣而產生。滅諦本身是無為法,但也是依道次第的修持而證得。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由因緣而產生的。倘若佛陀不是由因而產生,而是無因生,就成為長久不變;否則,就是完全沒有。假使有自性、獨立產生,就成為永遠有,不是暫時有。如此將無一眾生可成佛,因為佛陀就是無始有的。這是緣起的道理。

佛陀並非無始以來就存在的,佛果位是由串習而證得,而且依同類因而產生。必須斷除煩惱,及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所知障,才能成佛。由此可以了解,一切的輪迴、一切的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由因緣而產生,都是依同類因而產生。以有為法而言,以它的因來看,它是果;以它的果來看,它是因。因果本身不相違,但不表示此因必生此果;因為有因,是可成佛,但並不代表有因,一定會成佛!雖然有因,但透過外緣的力量,可能摧毀這個果,所以有因,並不代表一定產生果。但是果,必須由因才能產生的!「法」,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是由因緣而產生,所以它的性質常常在改變,無為法不靠因緣,所以它的性質不會改變。

我們所學習的佛法,並非捏造,而是由「正量」去安立的,因此學習時,必須以清淨的意識、正確的意識、不顛倒的意識去學習!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煩惱,會使我們產生貪心及瞋心;這些貪心與瞋心是顛倒識,沒有任何正量做為依靠,它是不正確、不清淨的。但是瞭解無常、空性智慧、大悲心、忍辱或禪定…等,都是由正確,以及清淨的正量來安立的。無始以來,我們以同一意識的續流至今,有部分意識是不清淨的,有部分是屬於清淨的、正確的。我們所要斷除的是不清淨、不正確、顛倒的貪、瞋、痴等執著。這是「所斷」!所要取的是了解無我的智慧、空性智慧、無常智慧。這是「所取」!我們為何會輪迴?由於顛倒識,也就是無明,使我們墮落輪迴。

無始以來,由於顛倒識的傷害,我們需透過佛法的道理,才知道何者為正確的意識、正確的量。如何以清淨的量,破除不正確與不清淨的意識?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了解實際的情況,即諸法的究竟性質時,這種智慧,即正確清淨的量,自然會去除錯誤的顛倒識。當清淨正確的證量,達到究竟時,就是佛陀的智慧。

因此,皈依佛是有道理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也是跟我們一樣,經過學習、串習,把未調伏的調伏,未了解的了解,以正確的智慧破除顛倒識,再慢慢地透過智慧的串習,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所謂的「圓滿」,就是我們意識上,有許多的錯亂識以及顛倒識,經由正確清淨的智慧,慢慢排除與對治,使這些過患減少到最低,甚至完全清除。所以佛果位,是由特別的因緣產生,由許多因緣聚集而成,不是單獨的因緣,或者簡單的條件構成的。現在佛的果位,是依因緣而產生,未來佛的果位,也是依齊全的道次第,修持而得到,三世諸佛,都是因緣具足才證得的!

 

參考閱讀

 

轉載自:悲智學佛會  梵文云:跋瓦納乍瑪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悲智學佛會 整理





主持人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悲智學佛會整理